翠云廊古柏群内的古柏。李志强 摄
李志强 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
(相关资料图)
6年之后,再次来到剑阁翠云廊古柏群,朱天辉还记得2017年夏天一个夜晚接到的“急诊电话”:“从来没有接到过这么着急的任务,县长亲自打电话,请我尽快到剑阁去看一看。”这位长期从事植物修复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保护系教授,从甘孜赶回四川农大温江校区,次日一早带着团队成员来到剑阁,对古柏群展开调查。
彼时,翠云廊的古树陆续“生病”,“明星树”剑阁柏也未能幸免——树皮腐烂脱落,树干出现树洞乃至中空,病害严重的地方需要用铁丝绑住才不至于被风吹断。
此后6年时间里,一场围绕古树展开的“外科手术”及“术后恢复”接续进行。随着“治疗”逐渐深入,郁郁葱葱的古柏群悄然发生变化,讲述了一个保护和生命的故事。
给古树“看病”,也要“望闻问切”
“粗看长势良好,细看问题不少。”回忆起初到翠云廊的场景,朱天辉用一句打油诗总结。
长势和问题并不矛盾。一株古柏在它的生命周期里,历经时间沧桑,随着身高和体型不断变化,各类“疾病”随之出现。
翠云廊古柏群内,部分古柏需要支架固定,避免倒伏。李志强 摄
首先是昆虫导致的伤害,这种很常见。从翠云廊的入口走进古柏群,朱天辉的目光聚焦在路旁的一株柏树上。粗看,这株柏树无论树干还是枝叶,都没有“受伤”的痕迹;但细看,不难发现,树干表面分布着不规则的斑块,像是有泥巴贴在树干上,风干了的样子。
“白蚁的巢已经筑起来了。”朱天辉蹲下身子把手放在“泥巴”上,揉搓起一股白色的粉末。他判断,树干只有十几厘米粗,目前还看不到白蚁活动,危害不算严重,可以通过常规的白蚁防治技术处理。
其次是真菌导致的病害,这种相对隐蔽。在大多数人看来,同一株树上出现不同颜色的树叶很正常——绿色的树叶是正在生长,发黄的树叶则是成熟的象征。朱天辉揪住一株阔叶树的“黄叶”向记者展示,一些叶面上,同时存在绿色和黄色的部分,并不像秋天的黄叶那样“变黄”,而是出现了“黄斑”,上面还有黑色颗粒,这种情况一般是真菌感染造成的。“真菌的孢子随风扩散,不易发现,患病古柏周边的树木,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。”朱天辉说,这种情况要视情况而定,柏树抗病性较强,感染叶的真菌较少。
此外,当柏树的年龄过百,还容易出现茎干病害。“皮层腐烂、树洞是最常见类型,产生的原因包括昆虫蛀蚀或真菌感染。”朱天辉告诉记者,还有因为雷击造成的树枝断裂等,“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大树身上,难以避免。”
总结“看病”的办法,朱天辉说,经验无外乎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。古树不会说话,“问”的对象是保护机构和护林员们,“第一次来翠云廊之后,我就建议剑阁县给受病害影响的柏树做一份‘病历’,这样后期‘复查’的时候才有迹可循。”
为古柏建“档案”,“一树一策”开“药方”
“你觉得应该怎么处理这种树洞?”站在一株古柏前,朱天辉给记者出了一道题。
这株古柏的树干直径有半米,树干上出现了一个巴掌大小的“坑”,这是树洞的一种,“坑”里已经被厚厚的苔藓覆盖。
“先处理干净,再用一些高科技材料填充?”记者猜测道。
“和我们的思路差不多。”朱天辉说。
2017年的翠云廊古柏群内,这样的树洞不算少,“就像人老了免疫力会下降一样。”朱天辉记得,当初“生病”的古树多为立木腐朽,即树木木质部被真菌分解,树皮发生腐烂、树干上形成树洞,这会进一步削弱树木的抵抗力,进而频繁遭受病虫害侵袭,形成恶性循环。
针对树皮腐烂这类“外伤”和树洞这种“内伤”,朱天辉带领团队成员制定了两套“外科治疗”方案。一种是表皮损伤的治疗与修复,包括伤口清洗、消毒、封闭、外表维护等程序;另一种是树洞的填充与修补,需要先清理树洞,进行消毒,再将特殊材料填充到树洞里。“整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消毒灭菌,切除的死树皮都要“打包”带走,避免病虫‘传染’到健康树木。”朱天辉介绍。
翠云廊古柏群内的古柏枝干上,有人工填充修复的痕迹。 李志强 摄
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,原因是古树保护的“高度定制化”。每一株树的年龄不一样、生长环境不一样,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。“紧挨着的两株柏树,树干上的菌群都可能完全不同,所以没办法用一种‘药方’解决所有问题。”
此外,针对古树出现的断裂、倾倒等情况,需要因地制宜利用钢管、木架甚至钢网加以固定。以“剑阁柏”为例,树干上包裹着钢网制成的“铁背心”,从而保证树干的完整和牢固。
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唐天勇告诉记者,目前剑阁县已经为7778株古柏建立起“档案”,“档案”内容精确到每一株古柏的位置、生境和病害,既可以看到过去的修复办法,也可以看到定期巡护的监测情况。
“有了这样一份‘病历’,即便修复和巡护人员发生变化,也能搞清楚古柏修复的来龙去脉,精准‘开方’。”朱天辉说。
增强“抵抗力”,地上地下双管齐下
但朱天辉这个“植物医生”的愿望并不只是“治病”。
“作为一个‘外科医生’,每次我接到‘接诊电话’的时候,古树的‘病情’已经比较棘手了。”朱天辉坦言,自己的另一个研究方向,是提高古树自身的“抵抗力”。
翠云廊古柏群内的古柏枝干上,有人工固定的痕迹。李志强 摄
提高“抵抗力”的办法,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。
先看地上。针对古树设置围栏,减少人为活动影响是目前剑阁等县正在采取的办法。此外,为了减少雷电天气的影响,避雷针的应用也在逐渐推广。“此外要及时关注树枝、树叶上出现的虫害或真菌感染,尽早发现能大大降低后期养护成本。”朱天辉说。
再看地下。树木根系复壮是古树整体复壮的关键。朱天辉建议,对于土壤密实板结、通气不良的古树,首先采取改善地下环境的措施使其复壮。此外,一些古树根系老化,吸收能力差,造成生长衰弱,可以“打吊瓶”,通过体外营养补充恢复生长活力;濒危古树也可进行小树靠接复壮。朱天辉介绍,小树靠接的原理是让古树和小树“背靠背”,通过嫁接的办法长成“一株树”,从而激发古树生理活性、诱发新叶、帮助复壮。
这还不够。“我们过去的习惯是哪株树生病就医哪株,如今我们拔高视野,从古柏群落的角度思考病害防治,就需要在摸清古柏底数的基础上,从编制规划的层面入手,提前开展预防工作,特别是要对现有的柏树群展开保护,它们是未来的古柏。”朱天辉认为,既然古代有古柏“离任交接”制度,也可以针对古柏的技术保护和修复制定传承方案,逐渐积累保护能力和技术。
标签:
上一篇: Shorts|RTSB:Market scale of China-Europe Railway Express boasts a surprising development
下一篇: 最后一页